任何一個人都要經歷從依戀到獨立的過程。在我們小時候,我們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父母或長輩,在這種依附下我們才能形成安全感,為后面的獨立打下基礎。
這種依附往往不僅僅是單純的行為,因為還會有著彼此情感的連結,所以我們稱之為“依戀”。依戀跟依附相比,更強調了情感性與雙方性。依附是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則是彼此的。
國外對親子的依戀做了很多的研究,發現通常存在著三種依戀模式:
一、焦慮—矛盾型
這是不太健康的依戀關系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會按照自己的需要,或自己認為孩子的需要去照顧孩子,而這往往并非是孩子真正的需要,于是就會出現父母給了孩子他們認為是最好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孩子都不太需要的情況。而對于孩子真正的需要,父母總是難以給予滿足,這會導致孩子希望從父母那里獲得的需求響應總是處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中,孩子難以真正的信任父母,難以獲得真正的安全感。但孩子又渴望希望能在父母那里得到滿足,因而就會出現焦慮—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模式下的孩子對人總是比較警覺,心理缺乏安全感,會在親密關系中過度依戀,可能會出現強迫性關愛別人的情況。
二、焦慮—回避型
這依然是不太健康的依戀關系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對孩子是一種冷漠的態度,對于孩子的需求都不予滿足,甚至都不予關注,仿佛父母跟孩子之間是一種疏遠、冷漠的態度。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這種態度之后,自然會產生回避的感覺,不愿意再繼續跟父母接觸,長久下去,孩子也會回避跟其他人的交往,逐漸形成冷漠的性格。他們會回避跟其他人的交往,回避談心,回避付出感情。
三、安全依戀型
這是比較健康的依戀關系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能夠比較準確的感覺到孩子的需要,并且當孩子的需要是正當的時候予以滿足;非正常需要的時候則予以引導。如此,孩子的需求在父母那里都會得到關注,并且得到適當的滿足,這能讓孩子形成較好的安全感,也容易信任父母與他人。這種模式下的孩子能與父母保持較好的關系與距離,不會太過于親密,也不會太過于疏遠;能保持獨立,但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關愛。
對于前面兩種不太健康的依戀模式,重要的是父母覺察并意識到,然后找到自己之所以選擇這種模式的原因,創造性的把這個問題解決,從而真正改變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模式。
如果您覺得自己在親子關系、親子教育、依戀模式等方面遇到了問題,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您可以撥打我們的預約電話:020—29038776,或預約QQ:841815372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給您安排最專業的心理醫生,提供最專業的服務。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