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義務教育普及了,除去晚上睡著時間的話,每個孩子跟老師相處的時間比跟父母相處的時間還要長,可以說孩子跟老師的關系是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關系。
在這種關系下,有些孩子會對老師產生抵觸情緒。對老師不滿、討厭等,作為家長,怎么幫助孩子應對這些老師,怎么積極改善這種情況呢?
我們需要先看看,孩子為什么會抵觸老師呢?
1.來自家庭的憤怒
這種情況非常多見。在家里,孩子受了父母的氣,但又不敢對父母發泄,于是在學校,對老師、對同學表現得非常具有攻擊性,以此來宣泄心中的憤怒。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需要更好地尊重孩子,不要隨意向孩子發火、表現得不耐煩,可以試著多交流。但孩子有時會在自己不方便的時候,例如炒菜的時候,要交流,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請他稍稍等一下,等自己炒完菜了再說,乖孩子都是會等待的,你現在可以去畫一幅畫,待會兒我來看看畫的好不好等。
2.吸引老師的注意
在學校有很多孩子,老師不太可能能照顧到每一個。如果孩子在家中就被關注得比較少的話,他在學校里面就希望更多的關注,來彌補家中關注的不足。
而什么樣的孩子最容易被關注呢?一是成績好的,二是調皮搗蛋的。如果你孩子成績好那還好,如果他成績在中游,又渴望被關注的話,很可能就調皮搗蛋,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了。
對于這類孩子,父母應該對關注一下孩子,并積極引導他朝好的方面發展,當他表現好的時候,給予更好的關注,并及時表揚;當他表現不好的時候,試著不去關注、不去注意。如此,一段時間以后,他就會朝著能獲得積極關注的行為變化了。
3.老師教育方式不合適
不得不承認,有些老師只會簡單的打罵孩子,缺乏教育的手段,不會關注孩子的心理想法。面對這種老師,孩子心中必然會激起很大的怨憤,通過各種行為來跟老師對抗。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要做好跟老師的溝通,表達希望老師更好關注孩子心理的想法。如果實在不行,也只能溜之大吉,轉個班,換個老師了。
作為教育者,要清楚的知道,孩子表現出來的只是行為,行為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行為背后的動機。我們切記在了解孩子的動機之前,對孩子進行獎勵或懲罰。
記得以前學兒童心理學的時候就有一個案例:一個孩子為了偷吃糖打破了一個碟子,另外一個孩子為了幫媽媽洗碗,打破了十個碟子。作為父母你們該怎么解決?
如果只看結果,打破十個碟子的孩子肯定會被打得更嚴重,因為他破壞得更多;但如果加入了動機的因素,結果就完全相反了。
希望每個家長和老師都記住這個例子,凡事之前,都先問一句孩子:為什么。
這當然也包括問問孩子,為什么要和老師抵抗,為什么不喜歡老師。孩子說出來的結果,肯定比本文列舉的更加真實、可信。
廣州心理咨詢的專業機構心燈心理咨詢中心提醒您:如何您在兒童青少年問題上遇到了問題,需要廣州心理醫生的幫助的話,您可以撥打我們的預約電話:020-29038776,或預約QQ:814815372,我們會給您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