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了心理問題,恥于看精神心理醫生。
有些人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去做心理咨詢,卻誤以為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忙解決實際問題。
還有些人誤以為自己不說,心理咨詢師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思……
其實,心理咨詢沒有那么萬能,也沒那么神秘,但很有必要。
一、心理咨詢不等于心理素質差
心理咨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聊天。
盡管心理咨詢的方式主要是談話,但心理咨詢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有社會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有嚴格科學的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程,從而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目的,幫人解除心理危機,促進人格的發展。
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親友的勸解安慰、老師的教育、領導的思想政治工作。
還有很多人認為“我的心理素質好,不需心理咨詢”,其實,心理咨詢不僅僅是解決你的心理危機。無論你多么的堅強、聰明、正直、熱情和博學多識,你都不可能十分了解自己,你需要從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
而且,你不可能每時每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終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審視自己。
心理咨詢是一面比較標準的鏡子,可以不變形地從各個角度正確了解自己。正確地了解自己可以揚長避短,促進人生發展與成功。
越是高層次的人士越需要心理咨詢,即使是心理醫生自己,也需要經常心理咨詢。
二、心理咨詢師不等于萬能算命者
許多來訪者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只要簡單說幾句,咨詢者就應該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詢者水平不高。
其實心理咨詢師也是人,他們沒有什么特異功能能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只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一定信息進行討論和分析,并進行咨詢與治療。
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癥結,有利于治療師作出正確的診斷并進行恰當的治療。
實際上,心理咨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常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歷有關,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恒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三、心理咨詢不等于討教、傳授處理問題良策
大多數心理問題不是簡單的說教就能解決。
很多來訪者認為心理咨詢就是醫生幫助自己拿出解決問題的主意,要求盡快得到處理問題的良方良策,但大多數問題都是社會心理問題,而每個問題又有千差萬別的處理方法。
正規的心理咨詢是咨詢工作者與來訪者在商榷、討論當中使來訪者發現其個性中的不足,并通過咨詢來解決和完善這一不足,然后,來訪者拿出辦法。
相反,假如咨詢工作者替來訪者在某類問題上拿定了主意,這違背了心理咨詢的原則;假如一個人向不同心理醫生咨詢,都得了解決措施,到最后他肯定會不知所措;再假如他按別人的決定做了,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個性,下一步心理醫生就該給他糾正“咨詢依賴”了。
四、心理咨詢不等于愛心+道德+能言善辯
有一些電臺、電視臺及報刊的欄目主持人口才好、文筆流暢,通過新聞媒介,為人們排憂解難,人們對這些主持人的評價或許是“人生的導師”。
但其中一些主持人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來評判來訪者的苦惱,把心理問題區分對錯、有該干與不該干之別,豈不知在人們的心理問題當中有許多就是以與現實道德倫理相悖為根源的,就心理問題而言,不該有對與錯之說。就道德方面而言,人們的感情困惑也許就是以與道德相悖為根源的,畢竟它們是不能相互取代的。相反,對對方或對來訪者進行道德譴責還會加重來訪者的心理負擔。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