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亞隆,
歐文•亞隆除撰寫專業教科書如《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住院病人團體心理治療》,與吉妮·艾爾金合著《日漸親近》,與李伯曼和麥爾斯合著《會心團體:最初的事實》之外,亞隆也擅寫心理治療小說和故事,如《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生命的意義》、《愛情劊子手》、《叔本華的眼淚》等,多次榮獲歐美小說和非小說文類獎項。
[1] 其主講的錄音帶廣泛使用于治療師的訓練工作,持續在全美各地發表演講并投入臨床治療工作。因其在臨床精神醫學領域的貢獻,曾獲得一九七四年艾德華•史崔克獎;一九七九年獲得美國精神醫學會為學術研究頒發的基金獎。
歐文•亞隆的存在主義哲學觀:歐文•亞隆認為人是自由的,并要為自己的選擇及行動負責。存在主義是一個極具哲學性思考的學派,在治療過程中與當事人探索的主題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責任、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系、追尋意義、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及覺察死亡與不存在。
[2] 1980年,亞隆發表了他最具學術性質的文章《存在主義精神療法》。在這篇文章中,他定義了生活的4個終極問題,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需要的自由;還有一點就是,也許生活并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他認為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這4個方面的困擾。
[3] 團體心理治療的獨特之處:
(1)團體成員會意識到,自己不是孤獨的、相隔離的備受心理問題困擾的個體,他們會發現,還有很多人也同樣的承受著痛苦和需要幫助;
(2)團體成員會發現,在傾聽和理解他人的同時,可以找到應對問題的資源和方法;
(3)在團體治療的互動中,治療師可以通過互動,看到來訪者的問題,而不是單單通過來訪者本人的口頭報告;
(4)可以使來訪者更快更直接地明晰自己的行為、社會交往方式的特點。
[4] 亞隆認為治療性的改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而且隨著人類各種體驗的復雜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可以將這種相互作用稱為“療效因子”。在治療體驗中,可以概括地分為11個主要的因子:
(1)利他
小組成員能通過向其他組員提供幫助能提升他們自己的自尊,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并且將自我的某些方面與小組其他的成員分享。
(2) 團體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小組成員通過身處組中而感到溫暖和平靜,體驗歸屬感,感到自己對于小組是有價值的,不論暴露自己的任何經歷和隱藏的一面,仍能夠得到小組中其他成員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不再感到孤獨;相比其他地方,組員能感到置身小組之中猶如回到家里。
(3) 普遍性
團體治療使組員了解到其并非唯一受某方面問題困擾的人,“我們是同舟共濟的”;團體治療使組員了解到其情況不比別人更糟,了解到別人也有和其自身同樣的“壞”想法和不好的感覺;了解別人也有和其同樣不愉快和糟糕的生活背景;了解其自身和其他人并非大不相同,使其獲得“屬我族類”之感。
(4) 人際學習
人際學習源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組員們發現在互動中他們的言行對其他人的影響,通過領悟,他們能意識到他們是如何形成這種特定的行為交往模式,以及這些特有的交往模式是如何作用于他們現實生活的。通過團體成員間的坦誠相待、反饋和相互支持,組員可改善他們的行為交往模式。
(5) 提高社交技巧
改善小組成員的交往技巧;(付出)感覺對團體成員及其他人更加信任;了解自己與別人的交流溝通方式;團體給個體提供與其他人接觸的機會。
(6) 信息傳遞
治療師或組員對某一組員提供忠告或建議,或某個團體成員對人生問題給予確切的勸解和建議,以不同的行為方式應對某個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7) 宣泄
宣泄是指將心中緊張的情緒釋放,團體中的成員通過口頭或非口頭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感受,從而緩解他們的痛苦。宣泄還可以指小組成員對自己獲得的頓悟、自由之感加以表達。小組成員也可以哭啼、吶喊或寫作等不同的形式通過表達他們的想法、恐懼和感受等等。
(8) 模仿行為
小組成員在發現組內存在榜樣后,有意向團體中比其適應良好的人學習,并且在目睹小組成員勇于表露自己所不為人知的一面又因此而得到支持和理解后,這種經驗使其也愿意做同樣嘗試;組員通過認同,繼而采用另一位團體成員的行為模式或交往風格;或者贊賞并模仿治療者。
(9)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視
在某方面,團體體驗使團體成員重新經歷并了解其在家庭中的成長過程,團體體驗幫助其解其過去對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重要人物未了情結,在某方面,團體體驗就像家庭體驗,只不過這次比較能包容性更強,幫助團體成員了解自己是如何在家庭中長大的,團體就像家庭——有些成員或治療者扮演父母,而有些人扮演親戚,透過團體體驗,了解到過去和父母及親戚的關系的形成及發展。
(10) 重塑希望
目睹其他團體成員的好轉后對組員會有所啟示,明晰別人解決了和自身類似的問題,并看到這些問題得以解決;由此目睹其他成員改善對自身會有所鼓勵;知道團體能幫助包括自身在內的有類似問題的人,具鼓舞性。
(11) 存在意識因子
了解到生命中有時是不公平的;了解到生命中有些痛苦和死亡終究是無法逃避的;了解到無論和別人多么親近,仍需獨立面對人生;面對生與死,要因此更誠實地生活,而不被枝節小事羈絆;認識到在終究必須為自己生活的方式負起責任,無論從別人那兒得到多少指導和支持。
[5] 團體治療過程:
(1) 明確存在主義團體治療的設置
包括治療師,通常為6~10人組成一個治療團體,以8人為宜,這樣即使有少數組員中途退出,也能保證6人組成互動的團體,并且人數不宜過多,以免治療師不能同時觀察和把握所有組員的互動以及明晰團體動力方向。
(2) 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情感、人際問題治療小組參加組員要求亞隆設想的理想小組成員的特征應包括:
a. 人際交往能力
b. 有能力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c. 有改變自己現狀的動機
d. 有能力訂立改變所要達到的狀態和目標
e. 對參與團體治療抱有積極的預期
f. 有能力承受焦慮和壓力
g. 可以控制自己的沖動
h. 有能力體驗安全感與信任感
i. 可以接受幫助并有能力向他人提供幫助
j. 可以接受團體治療的設置
[6] 小組成員的排除標準:精神病、自殺傾向、嚴重暴力傾向,嚴重社會適應問題、嚴重退行行為方式、個人心理防御機制極其顯著、藥物依賴、無法認同團體治療設置者,智力低下,嚴重軀體疾病患者。
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情感、人際問題治療小組可以同質——由相同希望解決的心理問題的小組成員組成,但這里也應注意,某些情況下不宜組成小組,所有組員都具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或大部分組員都為重度抑郁癥患者。
[7] 治療師在團體中的角色
在存在主義團體治療小組中,治療師不是作為權威或主持者的姿態參與其中,治療師的作用在于幫助組員建立支持性、凝聚力高并且有活力的微型社會交往模式,然后以推動團體工作為目標,設定團體互動的模式和規則,作為一名相對透明的參與者融入團體之中。所謂透明,即治療師應把自己在小組中的感受、情緒、困惑、收獲與所有組員分享,將自我融入小組之中,同時將技術整合其中,而不是作為權威出現,去發布指令。同時,治療師應作為透明化的榜樣,在團體互動中表現出強大的包容性,但不是口頭的教授這一要素。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