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又稱完型療法,強調人是有組織的整體,把心理或行為看作情感、思想、行動的整合過程的心理治療方法。格式塔療法把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歸為:①以假定的“必須如此”的思想對待生活。②以固執、僵化的思維代替行動。③拒絕現時的實際,回味過去,憧憬未來。④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和別人不應如此,而不承認自己和別人的現實情況。⑤對自己的決策缺乏責任感。
格式塔療法采用許多具體技術,如對話演習、雙椅技術 格式塔療法、責任心訓練、夢的分析等。這些技術都用以強化病人的直接經驗,即“此時此地”經驗,促進情感釋放,面對沖突和矛盾,提高病人的意識性,使他們了解自己所運用的心理防御機制。心理咨詢中的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該療法由皮爾斯創立于20世紀60年代。
格式塔療法的要點如下:
1. 人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詢的中心任務是幫助來詢者充分認識到自我在現實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詢不求為來詢者的困難做解釋與指導,而是鼓勵來詢者主動承擔責任,主持自我的治療與改善。
2. 人應該將精神集中在現實的生活與感受當中,而不要對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許多焦慮都產生于不能正確對待以往生活向當前生活的過渡,以逃避現實的做法來處理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壓力。這嚴重阻礙了一個人的健康成長
3. 使人積極面對現實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幫助他完成內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結(unfinished business)。這通常指個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靈創傷和刺激經歷所留下的不良情緒體驗(如懊惱悔恨內疚憤怒等)。它們猶如一個個心結系住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由活動。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現實生活,就必須排除這些心結地干擾。
4. 在咨詢手法上,格式塔療法甚強調幫助來詢者由環境支持轉向自我支持,以使來詢者從一開始就不依賴他人,盡量挖掘個人的潛能。
理論依據
皮爾斯認為,如果人要達到成熟,就必須尋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當事人的基本目標是去察覺他們正體驗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通過這種察覺達 格式塔療法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識,從而學習到如何對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行為負責。由于看重的焦點在于當事人對現實環境的察覺,因而其取向可謂是現象學的;又因為該治療法的基礎是在此時此地,故同時也是存在取向。換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牽涉到一個人之過去與未來的過渡階段。因此,該治療法要求當事人將其有關的過去與可能的未來帶入此刻,然后直接去體驗它們。由此可見,完形治療法是生動、活潑的,它能實際的增進人們的直接體驗,而非僅抽象的談論情境。同時,該治療法是體驗性的,當事人必須去攝取與治療者交互作用時的情感、思維與行為。完形治療法的功效取決于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若有療效,即是源自于兩人愿意坦誠接觸,而非由于治療者所使用的技術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釋。
治療者的角色之一是便是設計一個實驗(experiments)以增進當事人對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覺,通過這種察覺使當事人能夠看到可以改變他們自己的其他可能選擇,當事人因此被要求要自己主動去看、去感覺、去感應在和去解釋,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治療者給他們洞察和答案。
主要概念
一、人性觀
完形治療法的人性觀主要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由知覺者的立即體驗而產生。治療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沖突。 格式塔療法”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過程需要逐步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而通過察覺,一個人可以作決斷,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義。
完形治療法基本上假設個人能有效地處理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人們經常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臨的特定問題,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礙。對此,完形治療提供了必要的處理方式與面對挑戰的技巧,它幫助當事人朝著整合、坦誠,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邁進。
二、此時此刻
依皮爾斯之見,除了“此時此刻”,沒有東西是存在的。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來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完形治療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
對許多人而言,“現在”這股力量已喪失。他們不知把握此時此刻,卻把精力虛擲于感嘆過去所犯的錯誤,苦思冥想該如何變化生活,抑或虛擲精力于未來無止盡的抉擇與計劃中。當他們把精力投向追憶過去或冥想未來時,“現在”的力量便消失無蹤。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完形治療者常會問”是什么”和”如何”的問題,而很少問”為什么”的問題。為了增進當事人對現時的察覺,治療者鼓勵以現在式對談。
三、未完成事件
完形治療的另一個重要焦點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系指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雖然這些情感并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象聯結在一起。由于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里并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于面對并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四、逃避
逃避(avoidance)是一個與未完成事件相關的概念。它所指的是人們用來避免面對未完成事件、避免去體驗未竟情境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所使用的工具。皮爾斯認為,大多數人都寧可逃避體驗痛苦的情緒,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變。因此,他們會變得遲鈍、無法突破僵局,從而阻礙了成長的可能性。因此,完形治療者鼓勵當事人在治療階段,充分表達以前從未直接表達的緊張情緒。
五、接觸
接觸(contact)在完形治療的領域里,可說是促成成長與發生改變的必要條件。當我們與環境接觸時,改變就無可避免的發生了。接觸系通過看、聽、嗅、觸摸和移動等方式來達成。良好的接觸指的是與他人自然地進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個人的個體感。
六、能量
在完形治療的理念當中,特別注意能量(energy)的問題,包括:它在何處?如何使用?以及如何被阻礙等。能量受到阻礙亦是抗拒接觸的另一種形式。它可能表現在身體某些部位的緊張。例如,藉著姿勢變換、身體緊縮、顫抖、與別人說話時看別處、音調異常等,但這些僅是極少數的幾個例子。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