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是親子互動的重要內容。一次好的溝通能夠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經常有名人在回憶錄中寫道:“感謝我的父親,當我小時候做了……,我父親對我說……”
不過,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鮮有家庭是能夠擁有良好溝通的。
這無非是這幾種情況:
一、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
很多父母會忽略這一點,認為親子溝通只是跟孩子的,跟伴侶沒什么關系。其實這一點就犯了親子溝通的大忌。
大家都是有工作或工作過的人,你們在接到領導任務的時候最怕什么?是不是兩個領導給的任務不一致,甚至有沖突?你夾在中間怎么辦?
家里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果你讓孩子夾在中間,怎么能讓孩子真心實意地跟你們溝通了?還不是只能見爸爸說爸爸話,見媽媽說媽媽話,甚至于陽奉陰違。
這是親子溝通中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跟孩子溝通之前,交流之前,首先要確定,夫妻兩人的觀點是否一致,態度是否一致,要求是否一致,然后再去溝通,這樣的溝通才會是有效的。
二、父母沒有仔細地傾聽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是他們生出來的,就理應聽他們的。所以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命令、要求,而少了一種傾聽。
其實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思想,雖然不成熟,雖然不完善,但那畢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畢竟是成熟之前的準備階段。我們可以允許他思考、允許他表達,再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這樣他才會有進步。
當你沒有去傾聽,直接以強有力的方式要求、命令孩子的時候,孩子可能也就會慢慢的不敢跟你溝通了。說了也是沒用的,不是嗎?
三、要求不夠堅定
在父母給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有些父母往往不夠堅定,給孩子一種聽也可以,不聽也可以的感覺,于是孩子就可能會選擇他最喜歡的做法去做,而忽視父母的要求。
所以,父母在給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應該堅定有力,詞語盡量的少而精煉,不需要太長。例如:“去吃飯!”就比“來,去吃飯。”要好。當你用這種超短句子的時候,能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堅定、急促和不可逆反。
當然,并不是說堅定的要求之后就不管了,讓孩子聽話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在孩子去做了之后,你還需要向孩子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能那樣做。以理服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種美德下,孩子會感覺到受到了尊重,可以彌補被要求時感到自己弱小、無力反抗的負性感受。
以上是我們在心理咨詢中,經常發現的親子溝通中的問題,希望能對年輕的父母們有所幫助。
廣州心理咨詢的專業機構心燈心理咨詢中心提醒您:如何您在兒童青少年問題上遇到了問題,需要廣州心理醫生的幫助的話,您可以撥打我們的預約電話:020-29038776,或預約QQ:814815372,我們會給您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