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功能失調、偏見、防御、暴力以及讓人崩潰的根源。它藏身于我們相互依存、人際沖突、逃避親密、自我糟蹋、謀略掌控、剛愎自用以及要求盡?盡美的背后。它有時也隱身在我們逃避新的人、事、物以及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背后。
恐懼也是許多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像氣喘、恐慌癥、皮膚過敏、消化問題、慢性病,還有慢性疲勞等癥狀,以上僅列舉幾項。
恐懼經常阻礙我們活在當下,因而削弱了我們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當恐懼支配我們的心智時,我們便無法真實地去經驗和享受人生。
然而,恐懼本身并不是問題,是那些沒被認出來、沒被感覺到、沒被接受的恐懼,制造了我們生命的問題。因此,恢復真我之旅,就從探索自己的恐懼開始。
“情緒的恐懼”和“真實的恐懼”
當我們產生恐懼的時候,首先需要將“真實”的恐懼和“情緒”的恐懼分清楚,這一點十分重要。
真實的恐懼,是由一些立即的威脅所引發,不論這些威脅是什么,我們的神經系統都會適時運作,加以應對。
而情緒的恐懼,是我們將過去尚未解決的創傷,帶到現在的生活情境中,那是我們內在受驚嚇小孩的恐懼。今天,當我們感到恐懼時,大部分不是真實的恐懼,而是情緒的恐懼。或者,可以說是深受情緒恐懼影響的真實恐懼。由于受到情緒恐懼的干擾,當我們感覺好像受到威脅時,哪些是真實發生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就變得難以區分。也正因為帶著情緒上的恐懼,讓我們無法以適當的、回歸中心的、根植于大地的方式處理這些情境。因此,當我們開始探索自身的恐懼時,需要先學習熟知情緒上的恐懼。
受驚嚇小孩的四大恐懼
1) 壓力與期待的恐懼。
2) 被拒絕與被遺棄的恐懼。
3) 沒有空間、被誤解或被忽略的恐懼。
4) 在身體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懼。
我發現當我敞開心胸及信任,去探索自身的恐懼時,這四種恐懼的其中一種總會出現。和我們一起進行內在工作的人也是如此,這些恐懼在我們生活中無孔不入,包括性意識、創造力、自我主張、感受能力以及我們與愛人、朋友、熟人和權威人士相處的關系。
然而,我們已經習慣用盡各種方法來逃避恐懼,而不是和恐懼待在一起,感受著它們。西方世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許多都是用大量補償的方式來抵抗對恐懼的感受。我們把自己的周遭環境布置得安全享受,避免碰觸死亡的議題,這樣我們就不必去感受自己在面對未知時是多么的脆弱。我們的文化中,通過父母、教師、宗教人士和政治家,每一位我們敬仰的人都不斷地在傳遞這樣的信息。
面對自己的恐懼,我們必須承認它,認出它就在那里,并找出它從何而來。然而,我們的文化制約,使得恐懼無容身之地,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隱藏恐懼。我們的文化并不珍視面對自己恐懼的那份誠實,更不了解深層恐懼是如何在文化中灌輸到個人內心深處。
然而,對于自己碰都還沒有碰觸到的內在恐懼,我們又如何能表達出來呢?我們會用防御、否認和無意識來掩蓋恐懼,并將脆弱隱藏在面具之下,為了生存,必須如此。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并假裝一切都很好。我們早已學會如何應付。我們自我催眠維持防御狀態,而不去承認內在掩藏了多少恐懼。只要我們還在這種催眠狀態下,就會騙自己相信:否認恐懼的存在,會比讓恐懼浮出水面,來得不那么痛苦。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