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靈成長之路
心靈成長之路是如此的孤獨、崎嶇,卻充滿了樂趣。
說它孤獨,是因為整個過程都不會有任何人的陪伴,心靈探索之路只能由你一個人去走,去體驗,去感覺,而所謂的陪伴者,不過是拿著通訊工具,站在道路盡頭的等待者,或是在其他道路上同樣艱難的前行者。
整個過程中,你只能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走,不停的保持覺察,任何的知識都難以借鑒。很喜歡曹昱說的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心理問題,不是因為建議太少,很多時候是因為建議太多。
知識和建議只能讓我們更加迷茫,更加不知所措!這只會擾亂我們心中最真實的方向。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最好的向導會是誰呢?是你爸你媽?你愛人?佛陀?上帝?不!都不是!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沒有人比你更懂你,你從受精卵開始就和自己呆在一起了,沒有人比你和自己待的時間更長,即便是佛陀和上帝也沒有。
你的心中有著最適合的方向,你的心是明白一切的,因為那里就是你的心理世界。固然在成長道路上,每個人的路都是一樣的,但如果你沒有走到那里,事先告訴你也沒用,你聽不懂,就像給一個沒有數字概念的孩子說1公里有多長一樣;如果你已經走到了那里,說不說也沒什么意義,你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感覺去走,反正別人說的也是一樣的內容;如果你已經走過了那里,說了也等于是廢話,你已經不再需要了。
哦,不。似乎如果你沒有走到那里,事先告訴你還會有一定的風險。可能會讓你執著于“正確”的追求,執著于“正確”的期待,似乎只有“正確”才是唯一。
回到剛剛的例子,你可以告訴孩子,從家里到我們經常去的公園就是1公里。孩子能明白嗎?可以!不過問題就出現了,孩子會認為,只有從家到公園的距離是1公里,但凡提到1公里,孩子就認為是從家到公園。他不會轉變,不會轉換,因為他境界沒到。
成長也是這樣,揠苗助長的事情我們永遠別干。太早知道太多的東西可能會害你執著。跟著自己的心,它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那也是你的節奏和速度。欲速則不達,這句話好像確實是一個真理。
這跟我們學校學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是嗎?不要去學習,不要去知道。
不過,這跟老子的思想倒是很一致。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損,意味著失去,忘記。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在追求道的過程中,過多的知識反而會變成極大的負擔。于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忘記知識。為何要這樣呢?
這就是知識所存在的問題。所謂知識,就必然有一個“正確”的知識,與此同時,在其反面就會出現一個“錯誤”的知識。當你在追求正確時,必然伴隨著對錯誤的深深抵觸。試問,如此怎能達到真正的統一呢?怎能走向真正的圓滿呢?
當老子說要追求無,佛陀說要達到空的時候,人們知道了,無、空是我們要追求的,是我們要達到的狀態,于是眼中只有了無,只有了空。仿佛一切跟無、空不相關的東西都不重要,跟無、空相反的狀態都應該被唾棄一般。
這樣,大家慢慢走到了極端,那里的無是有的反面,空是滿的反面。這并非真正的無、空。真正的無、空是一種圓滿,它沒有對立面,它本身就是一體的,這一體中包含了整個世界。
對知識的追求其實就是一種執著,這種執著只會阻礙我們。
漫漫人生路,有那么多的知識我們不能借鑒,不能執著,就好像口干舌燥在海洋上的感覺一樣。可悲,悲嘆,可惜。
故而老子說,在成長之路上,我們需要去忘記知識。
僅僅跟著感覺去走那屬于自己的路,這才是真正的道!
不過,這是我感覺到的道,我所感覺到的老子的道。至于你的道在哪?你的道又是什么?我不知道,你只能自己去感覺。
順帶提醒一下,這里也別太相信我說的話,當你太過于相信的時候,你就執著了。
回到主題,心靈成長之路之所以崎嶇、困難,那是因為自己從沒走過,還不能去借鑒別人的經驗。
不過,所幸的是,在成長路上,我們有著一些很好的工具可以利用,比如說意象對話。
(二)意象對話
意象對話是一種工具,它把我們的內心世界形象化、符號化,以此讓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了解自己的心靈。但請記住,它僅僅是一種工具,切莫執著于這種工具,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意象對話是一種態度,它秉著接納的態度去呈現我們內心的世界。但請記住,它僅僅是一種態度,切莫執著于這種態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去接納自己的不接納。
意象對話是一種理念,它強調自知、真愛、承當、生命與成長為本,這是人生中的四個主題。但請記住,這僅僅是一種理念,但你做不到自知、真愛、承擔、生命與成長時,知道自己做不到,知道自己在逃,這也是可以的,這是最起碼的自知。
意象對話是一種精神,它被很多人學習、使用、討論,它有著獨特的生命,能量在它和追隨者身上流動。它是開放的,不僵硬的。但請記住,它僅僅是一種精神,當你希望用一種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答案去解釋意象、去了解意象對話時,它就死了。
意象對話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去感覺意象對話,而盡量少用語言去限定它、束縛它。在我這里,意象對話是這樣,在別人那里,意象對話是那樣。這些都是意象對話,也都不是意象對話,那只是我們的感覺罷了。
學習意象對話,就跟學精神分析一樣,別執著于知識,而是要強調感覺。
李孟潮說,精神分析搞精神分析最要緊的是一個字――有趣(特別有趣的是“有趣”其實是兩個字,括號中非李孟潮原話),精神分析本來是很有趣的東西,一個人講個故事,結果分析分析著,變出了另外一個故事,殺父哪,性交啊,有懸念、有畫面。所以電影喜歡搞精神分析。分析師們一認真,發明出一大堆術語,客體啦、鏡像那、投射性認同、象征界等等,怎么能和殺父奸母相提并論呢?
意象對話也是一樣的,當你過于執著于知識,執著于答案的時候,不妨看看自己,為何對知識、答案那么的執著?知識、答案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說不定,你也會發現一堆非常有趣的故事,而這個探索和發現,必然遠遠比所謂答案來得給力,也更加帶勁。
看到這里,我不僅感慨:意象對話是一場騙局!它誘導人們去看各種意象,去解釋各種意象,通過意象的改變讓人成長,還讓人樂呵呵的。但請記住,意象不過都只是我們內心世界的符號化呈現,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意象,沒有意象對話。有的,只有你自己!
意象對話就是你自己,在意象對話中,或者說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你所看到的,也都只有你自己。意象中是你的內心世界,生活中是你眼中的朋友,你眼中的朋友還是說得輕的,嚴格來說是:你眼睛中看到的朋友,經過你的心感覺,透過你的大腦分析處理得出來的形象罷了。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會被欺騙,而加入你自己的東西。想知道我們有多容易被自己欺騙嗎?紅杯子效應嗎告訴我們,一樣的咖啡倒在不同顏色的杯子里,人們總會認為紅色杯子里的咖啡最為香濃可口。
別被自己欺騙,別被意象對話欺騙,僅僅去體會自己的感覺,利用意象對話,這就夠了。別執著于它,把它當做一首樂曲,順著這樂曲,你將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在那里,樂曲、、意象對話、你都將融為一體,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沒有。
那便是無、空。
本來想在這里結束,結果又忍不住想要加上一點字:
不要執著于無、空,那種狀態不是追求而來的。據說,那反而是放下而來的,一切都會是那么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所以這里也提醒下大家,不妨在自己想要去追求無、空的時候,看看自己的動力,看看無、空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是真的在追求,還是在逃避?逃避什么呢?能試著去面對想逃避的東西嗎?
好玩嗎?這就是我眼中的意象對話,這就是我眼中的心靈成長。
版權所有 © 2025 廣州心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備案號:粵ICP備2020114672號-1